国宝历险记:十面石鼓的千年漂泊玖玖配资网
1948年寒冬,南京机场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。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,蒋介石正秘密筹划撤退台湾。在为数不多的运输机里,工作人员正忙着将成箱的黄金、白银和珍贵文物搬上飞机。就在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,警报突然响起——飞机严重超载!
情急之下,机组人员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:必须舍弃部分货物。他们环顾四周,目光最终落在那十块其貌不扬的大石头上。谁也没想到,这看似普通的石块,竟是有着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陈仓石鼓!这些被随意丢弃的石鼓,实则是见证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历史的无价之宝。
展开剩余79%石鼓真容:刻在石头上的史诗
这十面石鼓并非普通石块,而是造型独特的花岗岩刻石。它们形似战鼓,圆中见方,上窄下宽,高约三尺,中间微微隆起。但真正让它们价值连城的,是上面镌刻的神秘文字。
关于石鼓的年代,历代学者争论不休。唐代诗人韦应物和韩愈认为它们出自周宣王时期,韩愈还专门创作了《石鼓歌》来赞美。而近代学者罗振玉、郭沫若则考证其为先秦遗物。经过现代研究,这些石刻被确认为战国晚期秦惠文王时期的作品,上面用古朴的文字记载了十首描绘秦王出猎场景的史诗。
这些文字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,笔力雄健,布局精妙,既有整体的和谐,又充满个性张扬。它们就像一把钥匙,为我们打开了解先秦文化的大门。
千年漂泊:石鼓的传奇旅程玖玖配资网
公元627年,一位牧羊人在陈仓(今陕西宝鸡)的山野间偶然发现了这些石鼓。消息传开后,各地文人墨客蜂拥而至,却无人能破解上面的文字。石鼓因此声名大噪,甚至被附会上各种神话传说。
安史之乱期间,唐肃宗为躲避叛军,曾命人将石鼓运至行宫赏玩。危急关头,又不得不将其埋藏荒野。直到806年,这些国宝才重见天日,但其中一面作原鼓已不知所踪。
北宋时期,宋仁宗重金悬赏寻找石鼓。凤翔知府司马池找到了九面,为邀功竟仿造了一面赝品。骗局被揭穿后,他不仅没得到赏赐,反而获罪。直到1052年,金石学家向传师在一个屠夫家发现了被当作磨刀石的作原鼓,十面石鼓才终得团圆。
宋徽宗对石鼓的厚爱却差点毁了它们——他命人在文字缝隙中填注黄金。金兵入侵时,为取黄金而将石鼓遗弃荒野,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。元明清三代,石鼓相对安稳地存放在北京。
抗战爆发后,为躲避战火,石鼓开始了新的流浪:从北京到南京,再转运至重庆。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,却又遇上国民党溃退台湾。在1948年那次惊险的机场弃置后,这些国宝终于留在了祖国大陆。
文明之殇:流失文物的沉思
如今,这十面历经沧桑的石鼓被列为九大镇国之宝,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。但它们的传奇经历也让我们不禁思考:还有多少珍贵文物流落他乡?
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书画,从敦煌经卷到圆明园珍宝,无数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文物仍在海外漂泊。它们中有些毁于战火,有些被掠夺至异国博物馆,有些甚至下落不明。
文物的命运往往与国运息息相关。今天,随着国家日益强盛,越来越多流失文物正踏上归途。但文物保护仍任重道远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努力。因为守护文物,就是守护文明的记忆;珍视历史,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